福建日报:让国学底色濯染青春——福建高校融合本土化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福州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专设屏南文化专项,100余名师生走进屏南,开展了廊桥文化、甘国宝文化、青草药文化、四平戏等调研,初步形成了屏南廊桥文化主题公园设计方案、《印象开源》宣传片、《屏南地区四平戏曲现状及保护分析》调研报告等成果。
乡土文化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进行一代代的传播,成为最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近年来,我省高校下大力气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传统文化的融合化、个性化、本土化。
传统文化
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
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是普及传统文化,我省各大高校都在大力推进传统文化校级公选课建设。福州大学开设了“汉字与中国文化”等公共选修课和相关传统文化兴趣课程,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情怀。
除了课程建设,课外活动的延展也是传统文化普及的关键举措。从2013年开始,福州大学每年举办为期两个月的校园传统文化节,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中,人文知识竞赛作为福州地区高校首创,吸引了校内外高校学生的参与。
福州大学人文学院还开设了“道德讲堂”“国学讲堂”,邀请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开展文化精品讲座,迄今已举办30余场。
每周一到周五早上,福州大学的风雅亭总有琅琅读书声响起,国学社举办的晨读活动已经持续两年多,吸引全校200多名师生参加。
“以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生活经常脱节,容易形成‘两张皮’。”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少平对记者说,“现在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了生机,教育效果显著。”
6月底,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毕业典礼上,学生代表向教师敬献了三杯茶,“一谢父母给了身体,二谢老师给了智慧,三是给自己以勇气和拼搏精神”。这一别出心裁的谢师环节,让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内心有了触动。
传统文化
与办学特色相结合
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在故纸堆里讲经,而是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我省各高校充分挖掘在地的闽文化特色,滋养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多样性。
龙岩学院在校公共选修课设置本土文化类模块,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文学》《客家文化》《客家音乐》《客家体育文化》《客家文化创意专题》《闽台客家历史与地理渊源》《客家民俗》等经典闽台客家文化公选课。同时积极引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展演,陆续开展了龙岩汉剧艺术、客家木偶戏、刻字艺术、根雕艺术及奇石展等地方艺术进校园活动。
福州大学则将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设立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研习社。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载体,以研习八闽名人家风家训为主线,挖掘名人家风家训文化对大学生立德修身教育、为人处事教育、励志为学教育的思想价值。在校方的支持下,各院系设立课题,研究怎样将其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努力实现传统家训文化思想的现代转化和应用。
去年7月,研习社成员赴泉州深入调研家训文化。通过了解记录蒋军用、李清泉、施琅等当地爱国英雄的家训门风,让学生立体深入地感受当地名人的爱国爱乡情、视死如归赤子心。他们还与晋江市文明办联合打造“少小离家记”暑期夏令营,在泉州、晋江、厦门等地招募20名9至14岁的福州大学校友子女,让研习社成员扮演孩子父母,探索“体验性的德育教育”模式,实现将中国优秀传统家教门风的思想转化为行动,进而形成习惯。今年研习社还与福州三坊七巷家训家风文化馆合作共建“福州大学家风家训传承实训基地”,搭建长期互动交流平台。
传统文化
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在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方面,我省高校主动、自觉地成为传承的主体。走出狭隘的课堂教学,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龙岩学院依托中央苏区研究院、闽台客家研究院设立中央苏区、闽台客家专项课题,每年7-8月组织师生开展闽西红色经典村落调研、闽西客家古村落田野调查和非物质遗产传承与发展状况调研,引导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址遗迹、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学校还成立龙岩学院国学传习中心,定期为中小学生进行国学文化课堂教学。2015年10月,学校还聘请人文社科及艺术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龙岩学院国学文化宣讲专家团,举办奇迈国学讲堂,开展“品味国学经典 传承国学文化”主题文化活动,除了校内巡讲,还组织开展县乡公益讲座6场次,共计覆盖4000余人,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面、影响力。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力量,让学生在丰厚的传统土壤中得到滋养,当两者产生互动,就能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今年,福州大学策划成立林则徐教育研究基地,学生自导自演的廉政话剧准备在本月公映。
福建日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6-09/02/content_95899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