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圆满闭幕

发布时间: 2017-07-06 访问次数: 1566

75日上午,“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主论坛继续召开,有10位嘉宾在论坛上作报告。主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康凯分别主持。

IMG_258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主持论坛

IMG_259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康凯主持闭幕式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作了题为“新工科与学科专业调整”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三部曲”起承转合、渐入佳境。徐飞校长从“新工科”的内涵、发展“新工科”的必要性以及新工科时代学科专业如何调整三方面,重点论述了要在思想理念、建设目标、实现途径和方式方法上把握好“新工科”的内涵。发展“新工科”,是经济社会时代发展所趋,国家发展战略现实所需,高校自身发展使命所求,高校主动适应“新工科”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高校应该以适应、引领、交叉、错位的原则,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步伐,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专门人才。

IMG_260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作报告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育学系系主任高长完作了题为“韩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从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分析”的主旨报告。他从“韩国高等教育体系”“国际化进程”“韩国高等教育计划”三方面介绍了韩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探讨了建设一流大学的政策及学校自身发展的对策。他主要介绍了BK21项目和世界一流大学(WCU)项目,这些项目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邀请国外著名学者参与项目合作,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他指出,随着韩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韩国的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积极建立战略计划,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他以成均馆大学为例,向我们展示了韩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提供了参考。

IMG_261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育学系系主任高长完作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作了题为“地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的主旨报告。他从地方大学的地域特点和人才培养质量两方面,指出地方大学需求多元、结构复杂、条件薄弱、民生地位和使命职责的特点,强调地方大学的质量标准应以服务导向为宗旨、学科实力为条件、全面培养为体系、师资水平为水平、文化营造为环境、过程遵循为落实。地方大学呈现显著的地方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从中国实际出发,通过完善与强化标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地方大学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IMG_26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作报告

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大学教授约翰•丹尼斯作了题为“英国高校如何支持和推动学术研究”的主旨报告。他从学术本身的角度出发,以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为例,从学校间的合作和大学内部治理两方面,着重阐述了大学如何支持学术的发展。他指出,如果要在学术方面做得更好,必须把研究时间提升到85%、教学15%,只有5%是用作行政事项。他指出,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给研究者至少25%的自由时间,来用作其想要做的研究,以帮助研究者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能够给研究者获得研究资金的机会,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特别支持科学、科研方面的合作和协作,开展大学间的引领型科研合作,推动免费的科研工作,取得更多的科研基金项目。约翰•丹尼斯教授的报告为推动我国校际间合作、促进学术交流,提供了参考。

IMG_263


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大学教授约翰·丹尼斯作报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作了题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与改进研究——基于CCSS学情调查数据”的主旨报告。她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背景、培养需求、相应高校实践探索以及对比其西方的核心概念与框架,提出中国语境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当注重学校教育的养成性功能,特别是对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动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她通过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学情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人才选拔方面,应该更关注产生和培育天才的学校、老师、教育、教学等,首先要解决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条件适配等问题;培养方式方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要突出因材施教,特别是满足拔尖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应鼓励人才培养上的多元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匹配;学习动力方面,大学本科阶段应注重学术志趣养成,将具有古典意味的“志向”与现代意味的“兴趣”的有机结合;在评价与改进方面,提倡以“证据”为基础的可持续的评价方式,去发现和诊断问题,以改进教育教学。

IMG_264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作报告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作了题为“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的内在联系”的主旨报告。他从“两种值得关注的倾向”“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的互动机制”“学科育人功能的实现”三方面,重点阐述了人才成长是多学科(知识结构)、多因素(知识、能力、素质)、多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明确了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大学的定位与规划,明晰学科使命,建立学科组织,通过提高学科的组织化水平,提升学科在知识的发现、整合、传递和应用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产出效率。他从划分设立的依据、大学组织、构成要素、发展目标等方面论述了学科与专业的区别与联系,提出“学科是体,专业是用,课程是手段”的重要论断。他指出,高质量地供给专业所需的课程并高效地传递有效知识是学科在本科教育中的主要责任。凝练传承积极向上的学科精神,学科软实力必定会在学科成员的精神面貌上有所呈现,成熟的学科组织普遍都形成了富有学科特色的精神传统,在一些学科中还将学科精神以显性的学科形象标识呈现。

IMG_265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作报告

英国创新创业中心执行委员克里斯•布朗以及英国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中国委员会总裁王啸宇作了题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主旨报告。他们用对话的形式,以英国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32年的经验为主线,结合英国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经验,分析了NCEE为高校提供双创教育整体解决方案的做法。他们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英国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工作情况、英国国际双创教育的顶层设计、如何将创新创业融入到专业课程中等内容,为中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教学计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培训方案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IMG_266


英国创新创业中心执行委员克里斯·布朗、英国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中国委员会总裁王啸宇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作了题为“关于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升”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实现好的教学,除了教师作为教学者所应具有素养与能力外,它还关联到政策制度环境、资源条件、组织文化与氛围、学生能力水平与态度等等多方面因素。故而,在重视教师基本素质与能力养成与提升同时,强化教师责任意识与呵护教师职业良心,并重视合理回报制度的建构和资源保障条件的建设,方有可能真正保证高校教育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他在报告中采取理论分析与经验观察结合的方式,对当前我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所面临的现实予以反思性地评价。

IMG_267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作报告

武昌理工学院董事长、校长赵作斌作了题为“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创新”的主旨报告。他从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两方面,重点阐述了成功素质教育是以促使大学生成功为根本目的,从专业素质、通适素质和创新素质三个维度协同培养大学生成功素质,促进大学生学业成功和就业成功,并为其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依据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构建的成功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可以概括为“1+4”模式。

IMG_268


武昌理工学院董事长、校长赵作斌作报告

论坛闭幕式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做总结报告。他指出,“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聚焦主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规模大、层次高、成果多。据统计,在千余名代表当中,有正副校长百余名、学校中层领导150余人。而今年论坛收到的论文有400多篇,博士论文百余篇。许多数据均为历年之最。本次论坛时间虽然很短,但是议程很紧凑,在开幕式两场主论坛中有22位专家作了报告,在四场博士生论坛中有29位博士生作报告。他指出,本次论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聚焦“高校•学科•育人”,就高等教育现代化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为我们纵深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和协调发展,学科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后,他又从“‘双一流’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三方面对本次论坛主旨报告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总结。

IMG_269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张大良总结发言

在闭幕式上,副会长张大良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向大力支持此次国际论坛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以及北京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有限公司(“MOOC中国”联盟)颁发了纪念奖牌。

IMG_27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向协办单位、支持单位颁发奖牌

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圆满落下帷幕。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论坛是一次成功的、高水平的学术盛会,并期待着明年再相聚。